曾有先贤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往今来,读书一直被视为智慧之门,而科研又如同探索未知的星辰航船。读书与科研,宛如双翼齐飞,为我们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洞见。3月20日,长安山下导师有约第十期邀请了本院博士生导师李功连教授分享探索知识的无尽之路,学院部分师生到场聆听。
从自身的读书史与写作史出发,李功连教授指出阅读文学作品,实为一种深邃而至关重要的修行。在教育学这类理论充斥的学科中,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拓展视野,提升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与艺术性,培养对人文情感的敏感度,更会助力教育类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传承与传播文学的魅力,在言传身教中感受知识的无限魅力,实现教育的真谛。
读书的重要性已然知晓,而如何读书更是一门精妙的艺术。李功连教授以《乡土中国》为例,总结出读书的三大利器。首先,是"顺着读",将非教育学的书与教育内容融合,以开阔思维,拓展认知,融合不同领域的智慧,使书籍的内容更具丰富的意义。其次,是"概括读",总结他人观点,提炼精华,从中获取灵感,启迪思维,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认知水平。最后,是"反着读",审视他人观点中的异议,结合作者与读者的时代背景进行推理与联想。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能培养思维的跳跃性,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勇于质疑与创新。
高校育人过程中,读书与科研总是密不可分,李功连教授认为,人文社科类学生若想产出优异的科研成果,须得明晰论文创造是输出观点,言他人未言之物。此中有二者最是重要,其一是语言,其凝练与艺术性,是将内心感悟转化为实质内容的桥梁,此番才能抓住脑海中模糊不清的灵感,造就文章的独特性与创新性,而想将语言使用得炉火纯青,多年勤学苦读是基石。其二是技巧,论文创作与读书并无二致,均可奉行读书的三大法宝。顺着写,为创作的基石,需广泛阅读前贤之论述,以拓展思维,从而孕育独到见解;概括写,由材料出发,精炼总结,寻求论据支持;反着写,勇于表达独特见解,并有充分论述,方显创新之功。
至此,本次“导师有约”讲座在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读书是在理性中推理,在想象中顿悟;而科研则是输出观点,是理想与实践的交织。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人文社科类学习者,必须明确认识到,读书所沉淀的智慧结晶是科研产出的巨大推动力。只有通过阅读与思考,方能汲取营养,拓展思维的边界,不断创造出更为丰富与深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