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儿童教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与在校研究生在儿童观念及文化意识、儿童课程及教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促进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我校于11月15日在国培教室举办首届儿童文化与教育国际学术论坛之青年学者与研究生论坛,邀请数名教育一线工作者及我校在校硕士、博士生作主题发言。
青年学者论坛篇
基于儿童本位的幼儿教育实践
福建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园长 何梅玲
何梅玲老师首先向大家讲述“周老师的点点裙”和“我给老师办婚礼”两个学前教育的教学案例,进而引出相应结论:孩子们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得感知和经验,与周边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与教师互动,充分发展自主性和能动性。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在“做中学,行中悟”,教师成为幼儿极好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她表明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让儿童有更多体验机会,更多发出自我声音的时间,让儿童的创造力得以舒张,想象力得以迸发,个人力量得到释放,助力儿童成长,使他们拥有更多出彩的机会。
幼儿体能科学化课程开发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 张玉敏
张玉敏老师首先对“儿童体能及其背景”进行介绍,同时阐述目前幼儿体能课程现状。紧接着,她提出幼儿体能科学化的要求和探索路径,说明展现幼儿园晨间户外活动安全隐患调查、教师幼儿户外活动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调查、幼儿园幼儿运动危险预知训练体系的构建等。最后,张玉敏老师对发言作总结:第一,对于幼儿体能科学化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不需要对课程进行重建,只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第二,不一定需要体育学专业毕业的老师,孩子的体能才能得到提升;第三,及时沟通交流、经常性开展研讨会,任何难题都将被攻克。
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培育的路径探析
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 孔艺
孔艺老师首先介绍社会情感能力的概念和表现,以及我国社会情感能力的表现框架;其次陈述社会情感学习的基本概念,阐述学校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理论依据,其中包括不良童年经历框架、发展精神病理学以及经验学习理论。孔艺老师接着提出学校的SEL课程的实施效果以及存在问题,而后进行科学教育中的SEL个案分析,介绍SEL课程的具体步骤,探讨去中心化的能力与共情的关系。通过以上的研究进行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培育的路径探析。
寻找幼儿园中的苏格拉底
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 郑敏希
郑敏希老师首先讲述自己与儿童哲学结缘的故事,以此导出今天的发言主题:寻找幼儿园中的苏格拉底。随后,在简要概括绘本《我的邻居是坏蛋》后,郑敏希老师列举了教师与小朋友通过介绍“机械狗和太阳能电板”的教学事例,说明她是如何运用圈谈法引发孩子思考与提问,并指出训练思维技能的同时要强调逻辑性与经验性。接近讲座尾声,郑敏希老师提出她对教学原则的看法:“思想探索应从学生的兴趣开始,而鼓励学生思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同他们对话。此外,训练思维技能的计划应同时强调逻辑性与经验性。”
儿童视角下的生活化课程分享
福州一中幼儿园园长 洪学敏
洪学敏老师在发言中强调,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真正认识到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在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之后,他就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实践为例,针对课程安排方面提出问题所在:教学与生活脱离,在课程中难以体现生活中的教育价值。洪学敏老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十分重视课程的生活化,例如儿童们可以在园内种植蔬菜、养殖动物等,而不是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室之内。正如洪学敏老师所说:“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细节正是课程的来源”。
儿童文学生活幼小衔接的贯通线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 金心红
金心红老师着眼于幼小衔接,以文学生活为切入点,指出文学要从田野出发,从普通读者角度出发。金老师表示幼儿园的小朋友只是文学刚刚起步的状态,并没有文学家那样的理解能力,所以应该讲儿童文学融入生活,让其渗透进孩子们的生活。随后,金心红老师将幼小衔接问题分为“文学生活提出的背景”、“儿童生活的内在意蕴”等板块,为听众们深入阐述她的研究成果。
探究活动:对学前儿童科学知识、问题解决及学习品质提升的实验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 林洵怡
学前儿童的科学接触较少,能让儿童接触到科学的方式不多,针对“如何开展让幼儿能接受的科学知识传递以及相关工程方面的教师教学训练”的问题,林洵怡老师开展以下实验报告。
林洵怡老师首先就研究缘起为听众们展示福建幼儿师范第二附属幼儿园的“有趣的斜坡”实验,通过儿童对球的反应,开展科学研究报告,发展孩子们就斜坡滚物的研究持续数月并且乐此不疲。紧接着,她为我们展示幼儿活动的路径,包括感知注意、预测验证、反思与解释、迁移应用经验、评价推进为主的完整轨迹。就“斜坡滚物”的实验,林洵怡老师总结得出“科学知识、情感态度、核心技能和能力”的关键经验。最后,她通过数据栏和曲线图向听众们展示实验过程前后儿童的各方面数据变化,证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学生化儿童——从ADHD研究史透视当代儿童形象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 白倩
白倩老师首先讲述“ADHD”的概念,即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她还认为通过ADHD的研究史能够透视当代儿童的形象。随后,白老师以试验研究为例证,说明ADHD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病,且不会伴随到成年且没有精神上的损伤。紧接着,她向听众们依次介绍研究缘起、ADHD基本情况、学校促成ADHD的成立、ADHD诊治反应的儿童形象等,并作出总结:“ADHD的发生场所大部分是学校,数据大多来自学校,治疗结果也总是以符合学校期望为目的,因而会有意无意让其成为一种学习的精神疾病。”
研究生论坛篇
儿童想象与语文教学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 刘洪祥
刘洪祥首先以“儿童何以能够想象”这一问题提出:想象的发生离不开“先验”和“经验”。随后他以语文课文《珍珠鸟》和《白鹭》举例,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从多方面强调文化的合理性。
新西兰更新版《特法瑞奇学前教育课程》的特点及启示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 周晓芸
周晓芸首先向与会人员讲述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随后从课程原则、课程领域和课程评价这三个方面讲述《特法瑞奇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认为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当注重学前期幼儿系统连贯发展、关注幼小衔接的问题、尊重幼儿的文化背景等。
从《萨摩亚人的成年》看当代儿童教育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 吴涯
吴涯首先向大家讲述《萨摩亚人的成年》的大致内容,随后从家庭与社会教育、生死与两性教育以及思考与选择教育三个方面对比我们现在的教育。
论儿童哲学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的基本关系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 王雅馨
王雅馨从研究背景、儿童哲学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关联的基本前提、儿童哲学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的交叉融合关系、儿童哲学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分属关系和儿童哲学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关系的创新思路五个方面阐述儿童哲学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间的基本关系。
从儿童哲学活动中探寻幼小科学衔接的路径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 周慧川
周慧川通过儿童哲学活动观察幼儿的行为,并认为儿童哲学与幼小衔接相结合是遵循幼儿学情特点和自然天性的重要体现。其指出应将入学准备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融入活动中,在活动中逐步协调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准备情况。
儿童的“抢跑”教育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基于博弈论的视角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 徐瑞琦
徐瑞琦从“抢跑”教育的界定、博弈论视角下“抢跑”教育与学业成就差距的模型构建以及跨越“抢跑”教育困境的对策三个方面讲述儿童“抢跑”教育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并向与会人员展示博弈论视角下“抢跑”教育的三要素。
幼小衔接与儿童文化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 刘爽
刘爽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儿童文化发展的断点、幼小衔接三部分介绍此次的汇报内容,并指出发展儿童文化的切入点:课堂师生互动。同时,她认为成人文化在小学中的体现,是对儿童文化的压制,是对思想的禁锢。
智障儿童智力测量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 吴晓蕾
吴晓蕾从智障儿童智力测量的重要性、智障儿童智力测量的历史、智障儿童智力测量的现状和智障儿童智力测量的未来展望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希望社会能够早日提高数据的完整性,以提高对智力发育障碍儿童的评估。
活动最后,主持人郑敏希老师进行总结陈词,她表示:“此次大会使研究生们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为众多学者提供研究成果展示、学术交流的舞台,期待下一次能够带来更丰富、更有意义的学术盛宴。”此外,丁海东老师也表示,大家因为爱好和志趣走在一起,团队精神的背后是对儿童的关怀,希望大家要加强学术氛围,要对学术充满敬畏,对儿童多一份关注,对教育的专业多一些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