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科建设  学术交流

导师有约|教育学院导师有约第五期--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发生及其依据

时间:2023-11-08浏览:10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愈仰望愈觉得其专业性的高深;越钻研越觉得其内涵的坚固。把握清楚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发生及其依据,不仅有利于挖掘出更深刻的研究问题,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111日下午,教育学院特邀本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丁海东教授为师生开展“导师有约”第五期,本次“导师有约”由郑敏希副教授主持,学院部分师生到场聆听。

会议伊始,丁海东教授指出了学前教育专业与教育学门类下其他专业的不同点,引发在场同学的思考。他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话语体系建立未成熟,但培养师资的需求量大,属于一个“小专业,大学科”。因此,学前教育要想在教育学领域、在社会,有自己的立足点,就必须要拥有成熟的话语体系,而不是单纯依据大教育学的方向和逻辑行走。首先,丁海东教授从四个不同的维度出发,介绍了学前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学前教育可以是一个院校专业、一个教育学科、一个教育阶段、一种教育实践,他特别强调,教育实践就是“教”与“学”,而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与研究就是基于此。紧接着,丁教授讲解了“何为专业性”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展开讨论:其一是作为一种实践时,它是具有规范性、科学性、智能性、专门性的;其二是作为一种职业时,它要求从事某一特定行业必须具有特定的素质要求和资格条件。

那么学前教育的专业性问题是怎么成为一个问题的呢?这一疑问将会议的氛围推至了高潮。丁教授从教师职业的专业认可和地位出发为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解答这个问题。教师的专业属性和地位在当今社会实践中看来,似乎不及医生、律师等行业来得更令人信服和认可,而幼儿园教师的处境更为尴尬,时常遭到不屑或轻蔑的对待。他提到,教师资格中存在能够自上而下但不可至下而上“接替”或“转换”的制度设定,这种制度陷阱使得低等级教育阶段的专业属性趋于消解。另外,在现实当中关于教师职业专业性认识常常与学科知识和学校等级相挂钩,这就意味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在大众看来是最低的,甚至是没有专业性。

然而教师职业专业性只能来自于其职责担当的专门性和独特性,也就是“教”与“学”。丁教授强调,在所有不同的教育阶段当中,年幼儿童身上存在着人类发展近乎所有的规律和秘密,学前教育作为一种实践的专业性,势必是最集中、最浓缩、最厚重的,势必着眼于更加长远和全局的视野。也正是因为幼儿的特殊性,幼儿园教师这一群体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是充满爱的,也是充满创造性的。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愈小,对于他们进行的教学就愈难,而对于幼儿的教学未来的后果就愈有影响。”归根结底来讨论这个问题,丁海东教授将其总结为一句话,“学前教育的立场就是儿童的立场,学前教育必须与儿童建立联系。”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就是滋生于其如何对待儿童及其发展规律与特点的职业意识与实践行为中。

会议最后,丁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交流沟通,分析并回答了“少子化”现象对学前教育领域的影响,并寄希由此现象带来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他也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期盼,他认为研究生阶段是沉淀未来根基的,在这三年当中的养成的阅读、思考、分析的习惯会受益终身!

丁海东教授在本次会议中向师生们讲解了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发生及其依据,体现出其理论之深厚,逻辑之严密。特别是会议的尾声阶段,丁教授指出做学问要靠勤奋,我院学子应以此为学术追求,涵养自身学术基础,走好自身教育追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