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我部学子师范生素养,坚定教育初心,继续砥砺前行,我部开展“探寻百位教育名家”活动。在深入了解教育名家的过程中,把握时代教育发展命脉,完善自身教育理论体系。我部学子以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宣传教育名家,第73期由2020级小学教育专业张凯同学为我们介绍教育家——辛安亭。
教育家资料卡
走进教育名家
1929年太原进山中学毕业后在祁县中学任教。1931年至1935年7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35年9月至1937年12月,任山西太原师范、运城师范教师。1938年赴延安,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教材编审科科长。1949年6月,随军到西安、兰州,作为军管代表,接管了陕西师大、兰州大学、西北师院等高校,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教厅厅长等职。1951年8月,调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主持工作)。1961年12月任甘肃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73年2月起,担任了兰州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76年起主持工作)等职。1984年离休。1988年12月28日,因病逝世。
思想荟萃
辛安亭一向认为,
1. 教育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民族素质的提高必须从儿童和青少年抓起,他说:“四个现代化,教育是基础,中小学和幼儿教育更是基础的基础;没有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就不会有民族素质的提高。”他一生都以满腔的热情,关怀着幼儿和青少年一代的成长,直至耄耋之年,还用颤抖的手为他们写作。
2.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他反复强调,为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优良品德,首先必须有一套好的教材。这种教材至少应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新”,即要吸取文化科学的最新成就,不断更新已经过时的东西。二是“精”,即要少而精,在保持本门科学必要的完整性、系统性的前提下,抓住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讲深讲透,不可贪多求全;教材庞杂或过深过重,是少年儿童最大的苦恼;学生对少量基本知识的深刻理解比量虽大却只留下模糊印象要好得多;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提高自学能力,发展智力。三是“清”,即要写得清楚明白,简捷易懂;编者有了清彻的思想,才能产生明白的语言。
辛安亭对于语文教学也有很深的见解:
3. 他认为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工具课。它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识字、写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能力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不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不能把语文课变为文学课。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应以识字为主,力争二年级的识字量达到或超过两千,以便为阅读和作文打下基础。他反对离开课文漫天空讲的教学方法,提出“教书不离开课本,讲课要通过字句。”他大力提倡写话的作文教学法;想说什么,就写什么;话怎样说,就怎样写,先练习把话说得完整,说通顺,说得有条理,然后再是说得有文采,有讲究。切不可引导学生说大话、空话、假话,不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一味追求华丽的词句,要把文章写得平实朴素,文从字顺。
4. 辛安亭特别重视通俗读物,认为它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重大作用。他说:“我深感我国从来不重视供儿童和文化程度低的工农学习的通俗读物。其实,从群众观点而言,写得一般化的成人读物,其作用和影响远不如写得好的通俗读物。例如我国古代不少诗文集,就不如一本《三字经》:多一本或少一本一般的诗文集,中国文化不一定受多大影响;但如果没有一本《三字经》,广大人民的愚昧程度就会严重的多。”“我的理想主要是写出深人浅出、雅俗共赏的作品。”他把古人元好问的诗:“好句端如绿绮琴,静中窥见古人心;阳春不比黄花曲,未要千人做赏音”反其意而用之,写了这样一首诗:“深人浅出苦用功,雅俗共赏最称神;阳春要学黄花曲,定要千人做赏音”表达了他为人民大众写作的饱满激清和强烈愿望。他编写了近百万字的通俗读物,独具风格,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对儿童启蒙和普及文化科学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辛安亭作为共和国第一代人民教育家,其思想是伟大的。尤其是在关于初等教育阶段教材编纂的认识与见解,可谓是共和国第一人。辛老把毕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严谨治学,辛勤耕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营造了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辛老的杰出作为,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将永放光辉。他面容削瘦,心灵深处保持着老一代共产党员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他热爱国家,追求真理,一生光明磊落,为人师表,一言一行体现着人民教师的美德。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辛安亭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一生受到上至国家级部长,下至普通教师、学生的赞颂绝不是偶然的,是他用自己革命的实践写就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林迪生(原兰大副校长)赞扬辛老是“治学严谨,品德兼优,不唯人,不唯书,唯唯物辩证法。在原则问题上仗义执言,一丝不苟”。西北师大一位教授赞扬他的一生是:“育才识才爱才唯才是举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人益近,读书教书著书以书为乐朴实无华澹泊明志志更明。”这些评价都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辛老光辉的一生。
辛老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长存,他的形象永在。我们将永远向他学习。
——2020级小学教育专业 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