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团学活动

探寻百位教育名家㊾ | 中国情感教育理论开拓者——朱小蔓

时间:2021-09-17浏览:854

为提升我部学子师范生素养,坚定教育初心,继续砥砺前行,我部开展“探寻百位教育名家”活动。在深入了解教育名家的过程中,把握时代教育发展命脉,完善自身教育理论体系。我部学子以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宣传教育名家,第49期由2020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张佳能同学为我们介绍教育家——朱小蔓



教育家资料卡




  图片

朱小蔓(1947年-2020年8月10日),女,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教育家、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原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走进教育名家




1960年至1966年就读于南京市第九中学。

1970年至1973年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73年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任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安徽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党委政工组宣传小组组长(1973-1978年);

南京铁道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德育教研室副主任、政教处负责人(1978-1985年)、(1988-1989年);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硕士(1985-1988年),1988年在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获哲学硕士。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1989-1992年),199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博士。

1992-1993年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师从前苏联伦理学教学委员会主任、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阿·依·吉塔连柯教授,专攻道德哲学。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1994-1996年);

1996年至2002年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

2004年4月,经俄罗斯联邦教科院院士大会公开投票选举为外籍院士。

2016年起,担任人教版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总主编。

2020年8月10日15:00,朱小蔓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73岁。





成就荟萃




01


科研获奖

个人专著《情感教育论纲》(1993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编著作《反思与构建——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研究(1997年)》,获教育部师范司基础教育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

对话性著作《教育的问题与挑战》(2000年),获中国教育图书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专著《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 (与梅仲荪合作,1998年)和论文《情感教育的意识与机制》(独立,1997年)分别获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编《独生子女家庭素质教育》丛书(1997年)获江苏省政府“五个一工程奖”。

图片

朱小蔓教授在演讲


02


学术著作

1992年以来,主持《教育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德育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研究》、《中学情感性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青少年儿童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学习的研究》、《各级各类师范生素质教育的途径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研究》、《新三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发表论文130篇、个人专著和主编专著20余部。


图片

朱小蔓教授著作


03


人才培养

1995年以来,担任博士生导师,为博士生开设《教育哲学专题研究》、《道德与道德教育哲学》、《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教育实践的哲学思考》《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

2001年以来,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迄今共独立指导硕士生5人、博士生18人、博士后9人、国内访问学者9人。



感悟与收获



最近一些年来,政府在提高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入职门槛、职业培训品质和物质待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然而,教师真正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素养、道德水准、文化素养、人文情怀等,并没有取得与这些外部条件、标准的提高相匹配的提升。

教师职业与很多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是长时段的与一个个活的生命相处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拥有宽阔的胸怀,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有极大的包容心和耐心。教师本人如果得不到尊重,没有受过关爱,缺少安全感、独立感、自由感,怎么可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怎么可能有宽阔的胸怀去保护孩子,愿意去等待孩子,愿意把处在边缘状态的孩子拉回来?教师职业所有的工作都与教师本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状态、道德品质密切相关,所以,仅靠标准化评价、所谓规范化管理和严格要求甚至严厉的惩罚来管理教师,收效极为有限。

因而今天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现教师的成长,首先要反思——我们是否把教师当作生命主体来看待。教师职业的本质是促人向善、促人成长,通过教师对孩子的关心、促进、鼓励、期待,使孩子慢慢向善,渐渐成长。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内在主体性的激发、自觉状态的唤醒至为重要。要实现教师的成长,除了关注物质的、制度的、舆论的这些外部因素,更要关注教师的内在生命状态,把教师看作具体真实的个体生命去呵护。必须改变教师管理工作或教师培养工作中比较简单化和控制性的倾向,改变单向度地提要求和教导的法,从关怀教师生命成长的视角审视、反思、调整、补益教师教育的政策和实践,采用更加人文化的,从实际出发的,从具体的地域情况、人的情况出发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

教师本人同样需要提高生命主体意识。教师职业特别需要教师的自我尊重——爱惜自己的生命能量,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光,关注自己的生命素质。如果教师的主体意识是在唤醒状态、激发状态,那么日常职业生活中与孩子的每一个交往回合、每一次相处,都可能成为教师体会职业价值、享受人生乐趣的契机。如果你的职业心态是积极的、健康的,如果你把教书育人看成不断点亮自己生命的过程,你会发现孩子们的故事正在充盈我们的生命,职场中的许多事情变得有意义起来。相反,如果把自己的生命能量、生命时光看得随意,看得无所谓,野社会就是这样,我不过就是个小人物冶,那就轻怠了自己的生命,而教师的生命时光和生命才华是不能随意浪费的。职场的生命质量就是自己的人生质量,我们必须争取它、创造它。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它就是这所学校学生生命质量重要的来源和基本的保障。

教育,是一项内质性极强的事业,是教师个人及群体生命质量的凝聚和涌现,唯把教师当作生命主体看待而可得。教师自己,也请你把自己当作一个生命主体对待,因为最终,只有你自己的生命主体意识觉醒,才会使一个个学生享用的教育质量是真切的、具体可感的。


——2020级学前教育专业 张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