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团学活动

探寻百位教育名家⑩ | 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严复

时间:2021-08-26浏览:2260

为提升我部学子师范生素养,坚定教育初心,继续砥砺前行,我部开展“探寻百位教育名家”活动。在深入了解教育名家的过程中,把握时代教育发展命脉,完善自身教育理论体系。我部学子以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宣传教育名家,第7期由2019级学前教育专业苏鑫堃同学为我们介绍教育家—严复。

“探寻百位教育名家”小讲堂

教育家资料卡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走进教育名家

1854年1月8日,严复出生于今福建省侯官县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1866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

1867年,严复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1871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严复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1872年,严复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1877年3月,严复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回国后,严复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严复创办俄文馆(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并任总办;严复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严复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严复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严复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严复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

1910年1月17日,清廷赐予严复文科进士出身。

1911年,严复创作大清国歌《巩金瓯》。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首任校长;11月,严复辞去校长职务。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7岁。

思想荟

01

培养人才,教育救国

严复任总办的北洋水师学堂曾被时人推崇为“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舰之本”。作为一所新式海军学校,该校20年间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及北洋大学教务提调王劭廉、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主张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02

提倡西学,呼吁变法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

03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严复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感悟与收获

如果说孙中山先生认为革命才能救国,是位实行家,那么严复先生就是一位启蒙家。作为对中西文化深层次比较分析的思想启蒙者第一人,严复将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经济和法律名著系统地介绍到了中国。

严复的教育思想以“开民智”为重心,他说:“无学而愚,因愚而得贫弱。”。中国问题的关键常在人才的缺乏,而人才之不济又是因为民众的守旧等劣性即民智未开。所以中国要强盛,首要要尽力开民智。严复用旧酒瓶装属于自己的新酒,把西方的思想学说与当时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做到了真正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结合当下,我们的民族要真正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培养和振兴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应该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对各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包,同时创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创新型的高质量人才脱颖而出,才能使我国的文化繁荣和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2019级学前教育 苏鑫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