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团学活动

探寻百位教育名家④ |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时间:2021-08-20浏览:4034

为提升我部学子师范生素养,坚定教育初心,继续砥砺前行,我部开展“探寻百位教育名家”活动。在深入了解教育名家的过程中,把握时代教育发展命脉,完善自身教育理论体系。我部学子以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宣传教育名家。第4期由2020级学前教育专业黄任潼同学为我们介绍教育家——陶行知。

“探寻百位教育名家”小讲堂

教育家资料卡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走进教育名家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十七岁时,陶行知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但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15年,陶行知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陶行知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陶行知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陶行知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陶行知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年,陶行知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培养革命人才,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思想荟萃

01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近代中国危机多难,“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先生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02

学前教育,面向大众

针对学前教育的“三大弊病”:外国病(幼稚园一切照搬外国的东西,从物质到精神都是外国货)、花钱病(幼稚园一切仰仗于外国,花钱太多在贫困的中国难以普及)、富贵病(幼稚园收费高,只有富家子弟才上得起),陶行知提出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1926年,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他说,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建设中国化(适合中国国情), 省钱化(少花钱多办事), 平民化(教育为儿童所共享)的幼稚园。

03

创造教育,解放儿童

陶行知先生创造了教育的“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大条件”。“六大解放”指要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即彻底地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其创造能力;“三个需要”分别是:①儿童的体力与心理需要充分的营养,才能产生高度的创造力;②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才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③需要因材施教。“一大条件”即陶行知认为“最能发挥创造力的条件是民主”,民主是解放创造力的根本条件。

04

生活教育,结合国情

陶行知还创造性地发展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思想,并根据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提出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分别是①生活即教育②社会即学校③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整个社会所有人都可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普通大众的基本权利;“教学做”是一件事,以“做”为中心,立足于现实生活,陶行知强调“行是知之始”和“在劳力上劳心”。

感悟与收获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陶行知先生不断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四颗糖”的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犯错孩子的宽容信任令我印象深刻。我认为这正是教育应有的样子,我们也应学习陶行知先生教育目光的长远,守护孩子内心的火焰,一步步地培养孩子优质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陶行知的创新精神是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我们也应该认真学习前人的教育思想,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根据中国国情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

——2020学前教育 黄任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