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科建设  学术交流

学术论坛|教育学院学术论坛第八期——田野研究中的文化洞察

时间:2023-05-08浏览:32


202355午,教育学院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班主任国培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班主任国培项目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学红教授为我院师生作题为“田野研究中的文化洞察”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以线下形式进行,由殷世东教授主持,教育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齐学红教授以“学校人”这一概念为切入点,引出学校中人的文化身份认同”这一话题,并从具身认知身份认同自我成长这三个角度来回望和反思自己成为和作为一名“学校人”的心路历程和感悟体验齐学红教授指出,在她那个年代,世人包括大学教师自身对大学教师这一职业身份存在许多偏见和误解,因而从事社会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便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自己的身份边缘化然而,齐学红教授强调正是由于自己勇于打破大学教师群体的常规与偏见,才能从一名学者的视角来建立审美的距离,以听见不同的声音,获得深刻的洞见。

关于个人生活史与问题意识如何建立连接这一话题,齐学红教授指出,任何问题的出现和解决都始于个人正所谓“修身治国齐天下”,欲成大事,必先自修。个人生活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归根到底是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要将二者有效结合,研究者个人得有生活,研究对象也得有生活。这对于质性研究而言尤是如此,这类研究的写作更像是一种文学创作,整个过程依靠的是创作的源动力,而不是冰冷的“码字”。其次齐学红教授强调了就研究生培养而言,好的教学应该是案例式教学她通过援引福柯的《词与物》一书,指出研究生一直在学校接受各种符号理论知识,缺乏直接经验和实践经历,导致容易盲目崇拜知识生产高阶掌握者,缺乏对自己能力和创意的信心,并讲述了自己当初在陈向明教授门下求学时是如何从一开始的模仿跟随到后来的个人特色生成,走出自己的一条路的这段宝贵经历。再次,齐教授鼓励和启发我们作为学术研究新手,要多动手做,多走出去,多体验,多感受,不要排斥对前人的“模仿”,但也不要只停留在“模仿”层次。

讲座的最后是答疑互动环节在场的多名教师和学生踊跃提问,积极与齐学红教授探讨交流。我院杨启光教授率先发问:做好人类学研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关于这一问题,齐教授简要从向内求索与向外探寻相结合和积累生活素材这两个方面进行回答。她指出,在人群中才能更好看见自我,田野研究并非一味地沉浸在个人的内心世界里,而是要适时适量地走出去观察和体验外面的世界。此外,田野研究最终必须回归到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上,学术理论是苍白的,但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只有不断积累丰富、鲜活的生活素材,才能扪心自问。

身为教育学人,我院师生应该积极、用心发现、创建和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田野”,通过内心的热爱和冲动来对自我成长进行反观与再审视,以期获得不一样的文化觉察。好的田野研究应该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更是所有研究者的成人礼,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田野”上收获惊喜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