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工作坊——AI机器学习算法及其创新应用
为深化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推动个性化培养周走深走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4月7日至8日举办“AI机器学习算法与教育创新应用”专题工作坊。本次专题聚焦“算法原理-工具应用-场景落地”三大维度,依托理论精讲与项目实操相结合的模式,助力师生系统性提升AI教学能力与跨学科实践素养,彰显学校“以生为本、创新引领”的个性化培养理念。
破冰启智:零基础入门AI,编程赋能教育创新
本次专题工作坊特别邀请到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温州科技高中AI科创中心负责人,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库成员谢作如老师担任主讲。谢老师以“用AI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带领师生从零基础开启Python编程与AI应用探索。学员通过智谱清言、Kimi等大模型快速生成代码,完成“三角形面积计算器”“无条件语句石头剪刀布”等趣味项目,亲身体验AI技术应用的魅力。
知行并进:多模态交互实践,AI技术无缝落地
在进阶实践中,师生借助ImageNet预训练模型完成图像分类任务,直观感受“数据输入-模型推理-决策输出”的AI全流程。学员进一步创新整合摄像头实时捕获、图像识别与语音合成模块,开发出“视觉识别-逻辑判断-语音反馈”闭环系统。例如,当摄像头检测到剪刀时,系统即刻触发语音播报功能,生动诠释AI与多模态交互技术的教育应用潜力。这一实践充分体现学校“做中学、创中学”的个性化培养特色,助力师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技术创造者。
AI赋新:深度学习触手可及,技术跃迁助力教学
工作坊还引入MMEdu深度学习框架,指导师生调用SOTA模型(如LeNet)复现车牌检测、实时手势分类等真实场景应用。通过手写数字识别等任务,学员深入理解“局部感知→全局分析”的卷积神经网络思想,直观体会AI从数据训练到实际落地的技术跃迁。参与学生方晓锦感慨:“两天时间,我们从‘零代码’到完成项目开发,不仅掌握了工具,更感受到AI技术如何为教育创新提供无限可能。”
本次工作坊作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个性化培养周的特色活动之一,成功打破学科壁垒,以“跨界共研、思辨共生”的模式推动师生思维革新。AI教育不仅是技术传授,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构。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此类实践,将个性化培养周打造为创新育人的核心平台,为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
通过此次专题活动,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再次印证“以实践促创新、以技术强素养”的育人路径,为培养兼具AI技术能力与教育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