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团学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⑲ | 传承非遗文化,走进脱胎漆器——教育学院“八闽非遗”实践团队开展非遗文化教学活动

时间:2024-09-20浏览:10

启程历冬夏,

俯首尽铅华,

今化非遗露,

随风润新芽,

 “漆”待一场美丽的邂逅!

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浪潮中,教育学院“八闽非遗”实践团队于福州市直机关幼儿园开展“脱胎漆器”非遗文化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创新教育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和体验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初心·蓄力

肩负非遗传承与保护‘从娃娃抓起’的责任与使命,开发、创新与传播非遗公益科普课程,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非遗,爱上非遗!”团队负责人余慧榕如是说。

内敛深韵的传统文化被时代浪潮裹挟着,在聒噪的文化争鸣之中,囹圄于淡出民族视野的困境。要守护文化之根系,必须在当下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使之得到认同、传承和发展。“八闽非遗”实践团队希冀以福州非遗推动八闽非遗甚至更大范围对于非遗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用教育唤醒一个灵魂,用情怀点亮一颗童心,而脱胎漆器课程便是“嘟嘟小课堂”的第一站。

为深入挖掘脱胎漆器的文化内涵和技艺,“八闽非遗”实践团队在202112月份陆续走访了福建省民俗博物馆、福建沈绍安脱胎漆器有限公司漆工厂、仓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星月创意、闽侯润坊漆艺公司、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等地,收集了大量有关脱胎漆器的资料。实地调研结束之后,团队通过多次线上和线下会议,对教案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和完善,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匠心·发力

初心成就匠心,匠心超越初心。实践团队于617日和622日走进福州市直机关幼儿园开展“脱胎漆器”非遗文化教学活动。他们以教育学院吉祥物“嘟嘟”为媒介,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传授脱胎漆器的知识。

团队成员采用参观漆器、观看动画、亲手制作团扇等互动教学手段,帮助孩子们了解脱胎漆器的轻、坚固和耐腐蚀特点,同时感受其独特的美学魅力,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漆器工艺的理解,还为传统课堂注入了活力。

第一次教学结束之后,团队成员针对教师协作、课程设计和孩子们的互动情况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措施。624日,团队成员重返幼儿园开展第二次教学活动。他们在原有教学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深化和拓展,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脱胎漆器非遗文化的认识,为培养未来的非遗传承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恒心·贤力

此心安处,无所畏惧。团队成员怀着对教育的赤忱热爱和对非遗文化的深切关心,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教育事业,始终怀着期待,努力成为贤明而有作为的人。在本次活动中,他们“俯首甘为孺子牛”,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确保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得以精心执行,也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团队成员王艺蒨、母芳萌、李如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此次活动的举办,加深了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激发了孩子们对福州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孩子们在课堂中认真了解脱胎漆器知识并通过此课程产生了强烈文化自豪感,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了非遗公益性科普课程传播的意义与价值。”

团队成员裴牧野、余慧榕:

这是我们团队首次将研发的课程带入真实的课堂中,孩子们的反应让我们看到非遗的巨大魅力,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保护与传播非遗“从娃娃抓起”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山水吴越,海滨邹鲁,八闽大地蕴藏着灿若繁星的非遗文化瑰宝。哪怕前路看似滴水穿石、蚍蜉撼树,我们也将秉持初心,继续探索非遗公益性科普课程,将它们传承好、传播好,我们初心如此,亦决心如此。”

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遗文化博大精深。脱胎漆器是起点,更是每一个节点的标榜。推动脱胎漆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促进更多非遗文化形成课程散落八闽,是“八闽非遗--嘟嘟小课堂”的未来之路。

秉初心,履匠心,葆恒心。“八闽非遗”实践团队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便利的繁荣里坚持,用趣味和温度打动人心。脱胎形成的不只是脱胎漆器,更会脱胎成为孩子心中的种子,教育情怀和非遗文化会薪火延续。